照顧看不見的傷~1779 黃詩婷 業務襄理、1991 莊金嬋 處經理
上圖為臺鐵太魯閣號意外事故當天,蔡英文總統、徐榛蔚縣長及陳時中部長等人,至花蓮醫院探望傷者(傷者是詩婷業務襄理的姐姐)。
Q1:看到意外事故新聞當下,您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?
Q2:當您得知傷患是自己的保戶或家屬時,您認為自己可以提供什麼協助?
Q3:第一時間在關懷傷患及家屬的過程中,您印象最深刻的部份與感受是?
Q4:現在還有持續做什麼樣的關懷/服務嗎?
Q5:這次意外引起民眾對意外保障的省思,您的想法是?會如何向民眾建議?
分享人:1779 黃詩婷 業務襄理
“一切有我在,別擔心。妳好好養傷,剩下的事情交給我。”
看到新聞畫面當下,整個無法置信,花蓮好山好水的好地方,怎麼會發生這麼重大的意外事件,火車失控出軌、數節車廂扭曲變形,尤其東部山線都是隧道,更增加救難人員搶救的困難度。剛好親姐姐也搭上這列次太魯閣號,還是在最嚴重的第8車(往年清明假期,我都會和姐姐一同返鄉過節,今年自己剛好生雙胞胎,未足歲所以未返鄉,豈料姊姊遇上這起事故),事發當下,和家人只想知道姊姊目前狀況是否平安,除了安撫自己與家人的情緒外,我們也積極想辦法,要找到姐姐的消息,當時真的讓人覺得很慌亂與害怕。
第一時間完全找不到姊姊的下落,手機也打不通,家人們著急如熱鍋上的螞蟻,只能用土法練鋼的方式,打遍花蓮所有大醫院電話,試圖詢問傷者的名單,但醫院湧入大量的傷者,醫護人員都非常忙碌,已無法等待的我們,就一間接著一間的跑遍每所醫院,最後看到姊姊躺在病床上,脖子被固定住,全身傷痕累累、動彈不得,這時才終於放下心上的大石頭,至少姐姐是平安的。
事故發生三天後,我才第一次和姊姊講到話,她都不曉得自己昏迷了多久。聽他描述事發經過,真的令我無法置信,當時她被夾在鐵中間無法動彈,有經過的人問:「有人在裡面嗎?」她用僅剩的力氣回應:「我在這。」但因車廂已嚴重變形,外人無法進去,此時她內心浮現一個念頭:「我要活下去。」於是用盡全力爬出車廂、走出山洞,她的一雙腳被重擊後,腫脹的兩倍之大,甚至躺在醫院一個月也無法行走,竟然可以靠自己走出來,尤其火車上坐附近的人都往生了,要面對這一幕幕場景,需要多大的勇氣與意志力。還記得姐姐電話中詢問:「我的保障夠嗎?」擔心龐大的醫藥費和漫長的治療時間,會造成家人負擔,我只告訴她:「一切有我在,別擔心。妳好好養傷,剩下的事情交給我。」目前姊姊傷勢還在復原中,也有持續給她關心、加油和打氣,但心理層面我想沒有這麼快就能釋懷。
每天看著新聞報導意外頻傳,總覺得天災、人禍不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,但意外和明天哪個會先到,也真的無法預料,直到自己最親近的家人遭遇事故,讓我的感觸非常深刻,希望大家都能事先將保障規劃好,如此才能做到風險預防的目的,真的發生事情也才能安心養傷。
分享人:1991 莊金嬋 處經理
“同為人母,那種無法言語的錐心之痛,不是當事者,無法體會。”
我覺得這一切都太震撼了!連搭乘大眾交通運輸的事故都能頻傳,可見意外何時會發生在我們身邊都不知道,尤其在重大的節日時節,傷亡更重。透過網路及電視重複播放,事故現場的救援及嚴重程度,令人鼻酸不已,不確定有多少乘客、又會不會有我的保戶在其中呢?當時內心非常感到惶恐。
當時透過同仁(其兒子與身故者是同學)的告知,我的保戶也是罹難者時,第一時間以LINE傳遞關心訊息,詢問她的母親狀況,那時候無法親臨現場,只能透過電話關心,另外電話詢問總公司理賠的事誼,又要如何處理,才能在最快速時間內協助辨理完成,很感謝公司的配合,理賠迅速。
記得當時撥電話給保戶的母親時,她問我一句話:「我要怎麼活下去?」我也差點無法回應,只能回答要堅強活下去,因為女兒並不希望看到母親如此難過,電話那頭只剩下哭泣的聲音……。同為人母,那種無法言語的錐心之痛,不是當事者、無法體會。當罹難者回來後,我有去參加其告別式並向家屬致上慰問;後來我也持續關心家屬狀況,親赴客戶家中問候與陪伴聊天。
這次事故是這五年來臺灣最大的傷亡事故,而且很難讓社會大眾接受,所以意外險也是目前單位推廣的低保費、高保障主力商品,希望公司有更多的重大事故商品配套推出。此外,強烈建議公司應該要建立「意外事件緊急應變小組」,並訂定相關機制,過去28年,公司至少歷經6次重大意外事件(1999年集集九二一大地震、2014年高雄氣爆事故、2016年台南維冠金龍大樓倒塌事故、2018年普悠瑪號列車脫軌事故等等),我都參與其中,其實這些經驗足已讓我們成立完善的應變組織,遺憾的是目前公司尚未有完備的應變組織與能力,從同仁的回饋中得知,其他同業已有較完整的緊急事件應變流程,例如第一時間發訊息關心業務同仁、保戶的人身安危,畢竟保險是以人為本,業務同仁在第一線衝刺,同時也希望能與後勤單位一起動員、齊心團結;再者,建議公司應該提高慰問金的額度,至少應比照同業,透過此事件的努力,也能結合公益形象,讓社會大眾看到三商美邦的誠意。